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农业新污染物与环境健康风险防控研究团队,量化了极端降雨事件下侵蚀驱动的泥沙来源及其微塑料的输出负荷,首次揭示了土地管理政策转型背景下集约化农业小流域土壤微塑料的“源-汇”关系。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危险材料杂志(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上。
集约化农业活动往往会导致土壤微塑料积累和侵蚀加剧,在地表径流等作用下土壤微塑料会进入水体,威胁水生态系统安全。因此,研究土地集约化利用对农业流域土壤微塑料时空分布与输出负荷的影响规律,对制定针对性的微塑料污染防治措施至关重要。
该研究以北方集约化农业小流域为对象,连续一年监测流域土壤微塑料的时空赋存特征,同时创新联合应用单体化合物稳定性同位素(CSSI)泥沙指纹技术与7Be示踪技术,定量解析了极端降雨事件下泥沙及微塑料的来源贡献与输出负荷,发现林地+林改农是主要的泥沙来源,其微塑料输出负荷也显著高于农地和菜地。研究建议,需重点管控政策转型后的新垦农田,通过提高化肥利用率、加强暴雨后边坡维护等措施,从源头上减少微塑料产生与迁移,该研究为集约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该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的支持。
原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304389425002900#sec0005
来源: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